400 110 1177
部分案例 最新动态 时事热点 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 政策法规 视频资讯 老将出马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服务中心 > 信息资讯 >老有所为 >王安思:20年的稻田守望 只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王安思:20年的稻田守望 只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来源:南湖晚报    类别:老有所为    浏览量:...    更新日期:2015-12-23
导读:从嘉兴到江苏省泗阳县李口镇凌孟村,全程400多公里,近5个小时的路途颠簸,只为了寻访王安思。20年前,为了生存,他从老家安徽巢湖来到嘉兴种田,在遇到困难时,善良的人们一次次出手相助,将他与这座城市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20年来,晚报的追踪报道让他逐渐走入了嘉兴老百姓的视野。

  从嘉兴到江苏省泗阳县李口镇凌孟村,全程400多公里,近5个小时的路途颠簸,只为了寻访王安思。20年前,为了生存,他从老家安徽巢湖来到嘉兴种田,在遇到困难时,善良的人们一次次出手相助,将他与这座城市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20年来,晚报的追踪报道让他逐渐走入了嘉兴老百姓的视野。

  曾经的贫穷深深烙在了他的记忆里,疯狂“拿地”的他一路“种”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如今他又开启了跨省种田的征程,从曾经承包20多亩田到如今的5000多亩,作为嘉兴个人种粮面积最大的农民,65岁的他对赖以生存的土地仍有着深深的眷恋。

  跨省种田无惧风险

  村委会门口,王安思匆匆赶来,身材魁梧,步伐依然矫健,你不会想到这已是一个65岁的老人。他笑称这是种田的功劳,“过年在家没事做就要感冒,在这里每天下地身体好。”然而,相比半年前在平湖见面时照片上定格的身影,大家都感觉到他比那时更黑更瘦了,“来这里瘦了20多斤,每天早上5点多忙到晚上七八点”,辛劳了一辈子,儿女们都不同意他来江苏再种田,他却说:“我来这里不是吃苦,是享受。”

  用彩钢板搭起的简易房就是王安思一家的住所和存放农机用品的仓库。住所旁边是王安思在泗阳承包的1000亩稻田,每天早上5点起床,王安思会先到最近的一片稻田转一圈,这就需要2个小时,其他的只能依靠骑自行车完成。

  “我们下田转转。”上周的一个下午,带着记者一行,王安思来到了最近的一片稻田,满是杂草、地势高低起伏的田埂他如履平地。村民们正在田里洒农药,脱下脚上的拖鞋,他也一脚深一脚浅地下田一起忙活。他说现在有不少承包了十几二十亩地的种植户出门都是皮鞋、皮包,地却种得一塌糊涂。“我们是真正的‘土八路’,你们坐办公室的肯定觉得我们这样难看,但是这个拖鞋一脱就可以下地干活了,随时随地可以看看有没有病虫害。”离稻田越近,他的心里就越踏实。

  “这里是我们种的新品种水稻,每亩产量能到1300~1500斤。”“这一片颜色深的是我们种的黑米,市场上能卖11~12元一斤呢。”碧绿的稻田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他心中的那股子闯劲从未被时间冲淡,“我是很敢冒风险的,从去年开始我就在田里做撒播试验,别人不敢试我敢,就算损失了也无所谓。”

  来到江苏4年,他承包的稻田面积已从原本的500亩扩展到了1000亩,如今他的小儿子在江苏江都也承包了1000亩稻田,再加上大儿子在嘉兴大桥等地承包的田,总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5000亩。如果按照亩产1000斤粮食计算,每年水稻+小麦轮种,年产粮食800万~900万斤。

  20年前身无分文来到嘉兴,种田解决了全家人的温饱,也改变了家族的命运,他说家庭要发展不能放弃农业,“很多人看到企业容易赚钱,但是不会看到亏损赔钱的时候,农业非常保险,起码能保底,我走过的道路很曲折,却是最正确的选择。”

  在第二故乡收获温情

  虽然这几年王安思将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了江苏,但每到春节、国庆和清明,一家人都会回到嘉兴平湖相聚,“嘉兴是我的第二故乡。”对于嘉兴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我们常说来到嘉兴是从糠坛子跳到米坛子了。”他给记者算了算,“现在除了种地的收入,我跟老伴每年的养老金收入就有将近5万块钱,比老家的公务员都要好。”

  他与嘉兴的缘分源于解决温饱问题的原始需求,出生于安徽农村的他,兄弟姐妹众多,一家子吃不饱饭,听老乡们说嘉兴稻田多,他带着几床棉被就到了嘉兴。身无分文、生存艰难,这个魁梧的汉子忍不住数次在深夜痛哭,“当时要过年了,但是没有钱,想要借3000块高利贷,但是别人一看我们是外地的,怕还不起,都不愿意借。”

  最艰难的时候,当时的钟埭永丰村村支书借给了王安思3000元钱,“你不怕我拿了钱就跑吗?”“你不是那种人。”村支书的一句话让王安思记了20年。要种田买肥料也没有钱,农资公司经理给王安思赊了账。对每一个曾帮助过他的嘉兴人,他始终心存感恩。在嘉兴他交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他说不只是因为钱,更是因为浓浓的人情味,情感构成了他与这座城市最紧密的联系。2000年,王安思将全家人的户口从安徽迁到了平湖,在这里落地生根。

  王安思始终记得要将这份温暖传播给别人,别人来借钱,纵使手头没钱,他也会跟对方说“你过几天再来拿”,然后东拼西凑向亲朋好友筹1万元钱借给对方,“我想他开口之前,心里一定很挣扎,想过各种办法,我能帮就一定要帮。”

  从1996年承包20亩田,到2000年,王安思承包的稻田面积达到了400亩,在这几年里,他开始疯狂找地,只要有地,他都要,承包稻田的面积一再被刷新。他说手头一直没有闲钱,只要有钱都用来承包田地,“对我来说钱不是用来享受的,钱是资源,用资源可以再生资源。”

  生活条件越好,王安思就越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生活越好时越要想到以前艰苦的时候,物质条件没有底线,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我只希望家里的孩子们成为坦率、正直、忠诚的人。”

  难舍土地 要种到70岁

  王安思的种粮史也与农业政策的变迁史相互交织。随着中央对农业问题的重视,农业利好政策不断,好的政策可以改变农民的命运。嘉兴的农村土地流转改革让王安思从小种植户发展成种粮大户,发生了质的变化,全家人四处寻找闲置或者可以流转的稻田,2008年王安思一家承包田面积达到了1000亩,2012年达到近2000亩。

  曾经让农户们最发愁的销路问题也不再是难题,一家一户推着车去粮站卖粮的情形现在很难见到了。对王安思来说,正是订单解决了卖粮难问题,与嘉兴和平湖的种子公司签订销售合同,让自己种粮吃颗“定心丸”,粮食刚打下来在地头就被收购了,卖出的粮食还比一般的农户每公斤高出2角多。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扶持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大户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综补贴等让他的种粮干劲更足了。

  敢想敢做的王安思从不畏惧任何挑战,他坚信“农村的出路在于机械化”,他也是嘉兴使用插秧机的第一人。一台插秧机一天可以插50亩田,只需要6个工人操作,而全部由人工插秧,即使速度再快,50亩地一天插完至少也要50个人。按国家政策,加上中央等各级财政补贴,区、镇两级分别追加的财政补贴,农户购机成本降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让他的农业机械化梦想触手可及。

  然而,对于王安思这样想创业的农民来说,纵然拥有信息、技术、市场,如果缺少“四两拨千斤”的启动资金,也会导致创业梦破灭。为了让“沉睡的资本”醒来,我市出台办法,农村住房抵押担保方式可以申请贷款,农民的住房不受影响,还能贷到生产所需的资金。资金的支持让王安思的农业蓝图有了实现的可能,最多的一次他从当时的平湖农村合作银行钟埭支行获得贷款200多万元。

  在农耕文明与市场浪潮的抗争中,越来越多的稻田守望者开始远离土地,种粮大户们或是转做深加工,或是转型干效益更高的养殖业,但王安思依然在坚守。也曾有许多人劝他发展别的产业,但他有着对自我的清醒认知,“走每一步路之前都要想一想能不能把脚放下去”,他说种粮食是他所擅长的,从保管、收购到销售,每一个环节他都像打通了其中的命脉,建立了畅通的渠道。

  当然,这份坚守,有更多无法言说的东西,或许是他对土地饱含的深情,让曾经打算60岁退休的他已“超龄”工作到了65岁,而且说起码要种田到70岁。


分享到:
更多 ->
 
 
3.139.2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