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记者在聊城育新南街其家中见到了刘洪山老先生,87岁的他谈笑风生,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形容,恰如其分。谈及20余年来对聊城地方史的勘误、溯源、调查以及参与众多地方史书的编校等工作时,老先生更是侃侃而谈。“作为聊城民间文史学人,通过20余年的学习、研史,纠正了聊城地方史一些不合史实的地方,参与编纂了部分志书资料,也算为家乡做了一点贡献。如今眼力听力大不如以前,准备搁笔。”刘洪山说。
年近七十学会操作电脑 翻阅古籍开始研史修谱
刘洪山,明初镇国将军刘通后人。在企业工作42年,做过统计,起初常与数字报表打交道;还做过副食品、调味品生产管理;较长的时间兼做单位文件起草工作,干的是企业经营管理。可以说,前半生的刘洪山与文史不沾边。
刘洪山祖上曾有一本族谱,后遗失。为此,刘洪山很长时间心怀愧疚。于是,他多方查访,在外乡同宗处发现幸存的《东郡刘氏族谱》,但已六十多年未续修了,他决定抄写补续。因祖上是明朝平山卫籍,曾九代世袭平山卫指挥同知,但谱上记载得很简单。为了熟悉历代典章制度演变和社会发展,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以查找先祖历史,刘洪山先后购置了《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和被称为事事有据的《中国历代史演义》等古籍研读。
研读古籍,对刘洪山来说,识繁体异体字是他的优势。于是,他经常到聊大图书馆读影印的《东昌府志》《聊城县志》《明实录》等史籍。经过近一年的读史,刘洪山发现先祖的许多记载。他还查访现存文物,在光岳楼上两通明代石碑发现对四位先祖的记载。
为了进一步搜查资料和写作方便,刘洪山借助孙辈《信息技术》课本学会电脑操作,从网络读到《清实录》《四库全书》等更多珍稀古籍,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在族人的支持下,理顺了一至二十五代、分布聊城辖区内外的10个村的族人世系,增补了先祖史及研究成果,以550页的篇幅印竣《重修东郡刘氏族谱》。
倾全力研究聊城地方史 绘出街市古建筑示意图
修完族谱后,正逢聊城古城区保护与开发阶段。刘洪山认为,作为老聊城的他,应为家乡尽点力。为此,他开始研究聊城地方史。不久,闸口东面的小东关街拆迁改造,这里的越河圈、南越河、北越河、越河沿、闸南、闸北、南顺河、北顺河、太平街、元宝心、粮食市、猪市、前菜市、后菜市、小东关、后所等歪歪斜斜曲曲折折十几条街道面临拆除,这些延续两三个世纪的古街巷,将要消失。为了“留住”这些历史旧貌,刘洪山便绘制了小东关城区图。
聊城是历史文化名城,而现今不少市民和旅游者感到,除了光岳楼、山陕会馆、海源阁外,看不到这里的“历史文化”。为此,刘洪山主动把聊城的“历史文化”补叙起来。而他的记忆只能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那时,正是运河南段停航、经济文化衰退不久,尚存盛时留下的一些古迹或残址。仅凭自己的记忆唯恐出现谬误,刘洪山深知,年长他10岁的舅舅蒋峻峰从小生长在城里,是聊城城区的“活地图”。因此,当时,年逾古稀的刘洪山和耄耋之年的蒋峻峰骑三轮车逐条街巷进行核实,画出了古运河以西的古城区图。后来,将小东关城区图和古运河以西的古城区图合二为一,经补充修改,几易其稿,历经一年半,终于完成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聊城街市古建筑示意图》。刘洪山详细地在图上标示出古城当年的街巷、名胜、古迹,特别是当时无存的古迹遗址,如古城区“冤枉胡同”“退兵桥”“江西会馆”“武林会馆”“苏州会馆”等,在刘洪山考证的资料里,这些也都能找到答案。
为了让今人更深入地了解古城当年的格局和风貌,刘洪山分十二类撰写了两万余字的忆述文字,进一步延伸和丰富了地图的内容。通过忆述,说明聊城是两京要津之军事重镇、阳明学北方传播中心、鸿儒巨宦鹊起之城、天赦皇封的无税关口、本土人神庙宇遍城区的道教圣地,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运河古都。
完善古城坛庙观堂祠 核实黄埔军校聊城学生
旧时的东昌人信仰什么?古城区有多少坛庙观堂祠?这些坛庙所供奉的是什么神灵?他们有哪些来历?什么恩德值得人们对他们如此崇拜?当时这些庙坛各自规模如何?祭祀又是怎样的情形?刘洪山翻阅了明清各个版本的东昌志书,细致进行查找,得到的答案是,史籍记载古城区约有坛庙观堂祠115处。刘洪山根据有关史籍和本地、外地地方志记载,对坛庙观堂祠进行逐个叙述,以《古城区百座坛庙观堂祠》为题分上、下两篇刊登在《聊城宣传》杂志上。
刘洪山小时候听老人说东昌城里万寿观西、八腊庙附近,有座“七贤祠”。祠内供奉的是何人?很多人说不清。于是,刘洪山遍查东昌府及周边州县志书,不但弄清了七贤祠供奉的王道、穆孔晖、孟秋、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和赵维新7人的历史背景,而且对清朝邓钟岳、胡德琳、朱学笃三位贤人进行了阐述,分别刊登在《聊城日报》和《聊城宣传》杂志上。
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的军队培养了大批军事领导骨干。黄埔军校究竟有多少聊城籍学生,无人知晓。为此,刘洪山费尽心思遍查史料,查找到黄埔军校有包括赵以政、王寅生、孙大安、李士钊等聊城籍学生233名,在黄埔军校任教的聊城籍职员有23名,并将在校兵种、序列、姓名、别号、年龄、籍贯等系统资料,以《黄埔军校聊城籍教职员、同学名录》为题收入《聊城文史》第二辑。另外,刘洪山还为其家乡聊城开发区北城街道的柯针寨村修了村史,被《聊城地方史研究》收录。不仅如此,刘洪山还对聊城驻地三迁、陈镛建余木楼、卫仓何时建立以及大大小小的古街巷等进行了史料溯源、考证,刊登在《光岳论坛》《聊城宣传》《聊城传统文化研究》《聊城日报》等杂志、报纸上,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可。